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抗战时期中民喜爱的手枪合集
抗战时期中民喜爱的手枪合集抗战时期中民手中的手枪可谓五花八门,有些是没得选不得不用,有些则是抢中精品,为抗击日寇立下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装备数量比较大的精品手枪都有哪些:
1.比利时勃朗宁1900手枪(FN M1900 / Browning No. 1)。制造商:比利时FN(Fabrique Nationale Herstal)公司,即赫斯塔尔国家兵工厂。设计师为枪械大师美国人约翰·勃朗宁,口径7.65mm,初速290m/s,有效射程30m,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式,7发弹匣供弹,枪长162.5mm,全枪质量(不含弹匣)615g。该枪最与众不同是复进簧装在枪管上方的管子里,这种设计可以减少内部零件,但造成瞄准姿势怪异尴尬。
勃朗宁本来希望该枪能够成为军队的制式手枪,但是各国对配用的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弹并不信任,结果只有比利时将其列入制式。勃朗宁1900手枪只生产了十年,就生产72万支,数量惊人,不能被军队采用结果大量流入民间。时期该枪大量流入中国,被称为“枪牌撸子”B体育手机网页版。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缴获胖翻译的手枪就是勃朗宁1900。旧中国的兵工厂,比如南京金陵兵工厂和上海江南制造局兵工厂,还生产了不少仿制品。
该枪最大的优势是厚度很薄,可以很服帖地藏在大衣口袋内不被发现,因此成了欧洲各国便衣侦探的最爱。也因为薄,它成了执行近距离刺杀任务的首选武器。最著名的刺杀行动:一是1909年10月26日,朝鲜抗日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对时任日本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连开三枪,伊藤重伤,当日身亡。二是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莫斯科米海尔松工厂工人集会上讲话时,被一名女连射三枪,致使列宁身负重伤。
2.德国毛瑟1896半自动手枪(Mauser / Mauser C96)。20世纪上半叶,毛瑟C96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是任何一种手枪所不能比拟的,在民间它有一串响亮的绰号如“自来得”、“匣子枪”、“快慢机”等。毛瑟1896是毛瑟兵工厂出品,但不是枪械大师威廉.毛瑟的作品,是就职于毛瑟兵工厂的费德勒兄弟在工作闲暇时间设计的。到1939年停产,毛瑟厂大约生产了100万支各型盒子炮,其中至少有一半卖给了中国。最早的购买记录是1912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向德国采购200支,每把售价高达足银58两。当时一般价格也就几美元,盒子炮高达25美元,贵得离谱。但贵有贵的道理,首先是作为手枪不在禁运之列可以敞开了买,其次C96和其他手枪相比具有威力大、装弹多(有20发)、装上木质枪匣可以当冲锋枪用的优点。
该枪主要有7.63mm和9mm两种口径,全重1.16kg,全长288mm,初速425m/s,理论射速90发/分, 有效射程 50m,射击方式单、连发。
C96有不少缺点,比如体积大,重量大,圆柱形握把射击时容易滑,后座力大,枪口跳动严重,弹着点会越打越往上走,直向上方抛壳,滚烫的弹壳容易打到脸和落到手上。
不过中国人太聪明了,通过恰当地使用战术动作很好地克服了这些缺点。枪又大又沉拔枪慢影响首发速度,就直接插在腰带上,并且磨掉准心,防止拔枪时挂到腰带,出枪速度大为提高。腰上插两支大型手枪,威猛的外形对敌人也是一种震慑。中国人还发明了翻转90度横握射击法,这样弹壳就能横向抛出,同时连发射击时后坐力有助于形成扇形泼洒出去,对付群体敌人尤其适用。快慢机的配合使用更是一绝,基本战术是:双手各持一支C96,左手枪调成连发,一照面开枪扫射,压制敌人;右手枪调成单发,在敌人抬不起头的时候逐个点杀。该枪一直服役到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苏制武器制式化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苏联托卡列夫TT-33半自动手枪(Tokarev TT-33)。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图拉兵工厂生产(TT来源于托卡列夫和图拉兵工厂的首字母)。1931年苏联开始选型新一代制式手枪,用以替换纳甘1895左轮手枪。在各种参选手枪中脱颖而出的是TT-33的前身TT-30,该枪其实就是美国勃朗宁M1911的结构加上FN1903(中国民间所说的马牌撸子)的外形结合俄罗斯军方需求的版本。勃朗宁手枪威力大,精度高,射程远而且结实耐用,但是它们的通病就是贵,制造难度大,维护困难,恶劣环境下容易出故障。托卡列夫TT-30很好地继承了勃朗宁手枪的优点,并且根据苏联的实际情况改善了它的缺点。TT-30是苏联第一款半自动,3年后改进型TT-33入役,成为一代名枪。
该枪长196毫米,重854克,口径7.62mm,容弹8发,射速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特点是威力大,精度高,穿透力强,结构简单、紧凑,动作可靠,在恶劣环境下也能正常使用。TT-33手枪从1930年到1965年共计生产了170多万支,基本上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制式手枪。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内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从苏联手中得到了大量TT-33手枪,是中国士兵非常喜欢的一款手枪。新中国建立后以TT-33为蓝本,设计生产了51式和54式手枪,和进口TT-33一起长期作为中队和的制式手枪,目前已经完全退役。
4.比利时勃朗宁大威力手枪(Browning Hi-Power/FN GP35)。该枪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勃朗宁柯尔特M1911,是勃朗宁在1926年去世前的最后一个设计。大威力指的是使用欧洲威力最强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而且是双排弹匣,装有13发。因为赶上大萧条,该枪直到1936年才由比利时开始生产,枪重 0.99kg(含空弹匣),长 197mm,枪管长 118mm,瞄准基线mm,膛线m,瞄准装置: 片状准星 缺口式照门。
该枪最大的问题是外形大,重量大,特别是握把厚很不适合亚洲人使用,但是威力大,一白遮三丑。中国早在1935年就向FN公司订购过数千支,但不久欧战爆发,比利时沦陷,国家兵工厂落入纳粹手中,供应渠道被切断。好在英国和加拿大等盟国都对该枪有生产兴趣,中国向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提供购买合同,还向该公司提供了4支比利时原产样枪。英格利斯公司提供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不是纯粹的仿制,而是按中国方面的要求而重新设计,在国内被称为加拿大撸子或加九零手枪。在两年时间内中国得到了2万余支,但这些手枪在抗日战争中作用不大,主要是用在了国共内战,装备一线部队。最终这些手枪大部分落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手中,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还在使用,之后完全退役。